中国航天城西昌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
信息来源: 大方旅游 发布日期:2008-08-15
新华网北京8月13日专电(记者杨步月)中国航天城西昌偏居我国西南边陲,以卫星发射而驰名中外。近年来,西昌市委、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立足区域化共享的大视角,着眼现代化发展的大格局,倾心打造国际化水准的大品牌,成功地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。
大视角:立足区域化共享资源
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西昌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―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,这里海拔平均1500米,年均气温18摄氏度,气候宜人,被誉为“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”。
这里的旅游资源绚丽多彩。观风望景,有“世界古冰川花园”螺髻山、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邛海―泸山;休闲度假,有喜德温泉、安宁河漂流;体验民俗,有彝族火把节、藏历新年;寻古探秘,有“南丝绸之路驿站”礼州古镇、母系社会活化石泸沽湖;拜佛访仙,有建于1100多年前的泸山第一殿光福寺、凉山州道教文化中心玉皇殿;红色旅游,有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、彝海结盟纪念馆……
然而,西昌却长期 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“西昌地处川、滇、渝三省市接合部的核心位置,是大香格里拉环线旅游商贸集散地,也是内陆地区辐射我国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,具有较强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。基于这一考虑,我们及时创新思维,将西昌的旅游产业纳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布局,提出了‘承接成昆、联动雅攀’的发展战略,即主动承接成都经济圈和昆明经济圈的辐射,并与雅安、攀枝花形成联动,以期实现资源共享、效益多赢。”西昌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李俊告诉记者,一棋活全盘皆活,这一跨区域的合作将默默无闻的西昌与声名显赫的成都、乐山、峨眉山、昆明、丽江等旅游目的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,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。
2007年,西昌共接待游客485.27万人次,同比增长70.27%;实现旅游收入26.03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60.87%。
大格局:着眼现代化勾勒蓝图
据记者了解,西昌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今年旅游工作的重点是认真贯彻“旅游突破”方针,以旅游产品开发、旅游市场开拓为依托,加快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,力争将西昌打造成为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。同时,实现从一般过境旅游向目的地旅游的跨越,从以境内旅游为主向境内外旅游相结合的跨越。
为此,西昌旅游部门积极构筑国内外旅游市场新格局。其主要做法是巩固成渝及四川省内周边城市客源市场,拓展华东、华南客源市场,开发国外客源市场,加强与韩国、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旅行社的交流与合作。
同时,大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。一是建设一批高档宾馆酒店,包括正在规划或建设的凯宾斯基五星级商务酒店、观海湾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。二是落实一批旅游重点项目,包括集观光、娱乐、科技、教育于一体的彝家天堂动漫主题公园,面积达500亩的邛海湿地公园。三是启动一批旅游交通项目,包括西昌至重庆、昆明、成都的1小时空中走廊,西昌至上海、西安、广州的2小时空中走廊,西昌至冕宁、德昌、喜德的1小时交通快速通道,西昌至雅安、攀枝花的2小时交通快速通道。
按照规划,未来西昌将力争使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突破30%,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支柱作用更加凸显。
大品牌:锁定国际化打造精品
西昌市旅游局常务副局长吴犁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,目前,西昌旅游已经完成从“接待服务型”向“经济产业型”的转变,并形成了以“彝族火把节”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、以“天下第一缸”为代表的乡土文化、以“礼州古镇”为代表的历史文化、以“卫星发射基地”为代表的科技文化、“礼州会议遗址”为代表的红军长征文化等一系列旅游精品。
与此同时,乡村旅游发展红火,一年之中月月有节庆。1月是迎春节、2月是桃花节、3月是踏青节、4月是樱桃节、5月是油桃节、6月是葡萄节、7月是蜜桃节、8月是荷花节、9月是石榴节、10月是民俗文化节、11月是美食节、12月是冰雪艺术节。
如今,西昌拥有了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“全国十佳消夏避暑胜地”和“中国西部居家创业首选城市”等响当当的城市名片,2007年更是被全国数千万网民投票评选为“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”之一。
“5·12”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旅游产业遭受重创,但“远离震区的西昌受地震影响有限,我们有能力和有信心担当起恢复及启动四川旅游市场的重任。”西昌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李俊说。在前不久落幕的“2008年中国西昌·凉山彝族火把节”上,数十万名中外游客和彝族同胞高举百万支火把,成功地点燃了四川震后旅游恢复的第一把火。李俊表示,西昌将以此为契机,精心整合“世界古冰川花园”螺髻山、母系社会活化石泸沽湖的摩梭文化等世界级旅游资源,定好位、借好势、发好力,早日打造出国际化的旅游品牌,带动西昌成为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。